南乔裴戎小说讲的是什么-神豪系统通古今,灾年娇养大将军精彩章节目录观看
所以要是他们选了第一条路,能有多少水用,就全看他们自己运气好不好了。
运气好多打几口井,大家都有水用。
运气不好打不出水来,也不能怪人家裴戎这边没帮上忙。
使臣就算再了解自己的部族,也不可能知道地底下有多少水,细想之下,更加不敢轻易做出选择。
于是追问裴戎,“敢问将军,第二个法子又是怎么样呢?”
“第二个法子,就要使者跟我去另一个地方看看了。”
裴戎带着使臣来到了另一个接水的地方。
和水井不同,这里是一排水龙头,从墙壁里伸出来。
一群百姓排着队,把水桶放在水龙头下面接水。
“此处也有水,但水源却并非是水井。”
“不是水井?”
使臣惊呆了。
其实在底下铺设水管的技术,自古就有,差别无非就是材质不同罢了。
要不然古代那么多城池,人口远比乡下密集,却连个排污的管道都没有,城里早该不能住人了。
据说现代考古,曾发掘过汉代时的遗迹,就发现过陶制的水管。
可见古人也并不傻,为了生活便利,也会想很多法子。
所以一开始,使臣看见这些水龙头,还以为是城里铺设了水管,把水井里的水引到了这边。
他只猜对了一半,没有猜出另一半。
毕竟以这时候的生产力,除了南乔这个现代人,恐怕也没人敢想什么把管道一路从海边铺到内陆的疯狂之举。
因为如果用传统的陶管的话,光是烧制出来,就要耗费颇为庞大的人力物力了。
使臣不是笨,他是压根不敢想这么烧钱的事!
即便是现在,使臣的想象力也依旧被银钱给限制住了。
他愁眉不展地思索了片刻,说道:“可是如今流经西羌的几条大河,也几近枯竭了,即便是引水,也未必引得出来啊!”
“依使者看,我云城附近,可有大江大河可供引水?”
裴戎的问题一出来,使臣也愣住了。
是啊!云城外面的江河也都枯萎了,水从哪里来呢?
想到这,使臣的神色有些微妙,低声说道:“不瞒将军,在下这次登门拜访,也是因为听见了一些风声。外头都传言,将军把守的云城,有一个极深极大的泉眼,水源源不断地往上涌,无穷无尽……故而才得以养活这许多人。”
裴戎摇头失笑,摊开手说道:“世上哪有这样的泉眼?使者不妨找找,若真能在城中找出这样的泉眼,我愿意分出一半,与贵部共享!”
要是裴戎极力否认,使臣或许还会怀疑。
但裴戎信誓旦旦地说什么要把泉水分给西羌一半,使臣立刻就知道,他说的是真话了。
这种时候,谁会拿水源做赌注?
疯了不成?
使臣虽然信了裴戎的说法,但心里对这水龙头的水从何而来,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半晌,他终于憋tຊ不住说道:“将军,您的水源在哪,在下本不该探听,可如今到处都没有水,我们部族该从何处引水,还请将军赐教。”
“自然是从我的城里引。”
“您的城池?”使臣立刻说道:“将军仁善,愿将珍贵的水分给我们部族,在下本该感激涕零才是。可我西羌工匠太少,远不如大梁处处繁华,从云城到西羌路途遥远,要用的陶管,我们恐怕没个三年五载,也烧不出来啊!”
“水管本将军可以想办法,只是说了这么多,不知道贵部要用什么来交换这一切呢?”
诱人的条件已经提出,接下来,就是讨价还价的时候了。
第106章 出城迎战
使臣本想说之前的条件,无非就是用战马换水。
可他转念一想,裴家军本就兵强马壮,无惧战事。
此刻又提供水源又提供水管,将一切都包揽了,比他这个弱势者还要主动。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人家必然不可能只图战马。
于是便略有些不安地说道:“首领派在下过来之前,只许诺了战马。在下身为臣子,不敢越俎代庖代为决定。不知将军有何见教?在下知道了,也好回去报予首领,请她决断。”
裴戎沉吟片刻,说道:“实不相瞒,裴家军虽然需要战马,但却并不紧缺。如今我手中的兵马越来越多,但军中士兵也分兵种,并非人人都要做骑兵。况且养得兵马越多,百姓赋税便越重,穷兵黩武,并非长久之计。”
虽说裴戎自从遇到南乔之后,就一路高歌猛进,拿下了不少城池。
但仔细算算,他接手的这些城池,军户的比例都是过高的。
这也是这些城池起初民不聊生的原因。
南乔曾经给裴戎算过一笔账,分析一个地方如果想要安居乐业的同时,又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,应该养多少兵马。
他们当时根据土地的亩产、工匠的生产力等等做了计算。
发现要是想让百姓过上长期温饱、偶尔享受一次的生活,赋税就不能够太高。
而要养军队,靠的就是赋税。
且投军的人,必然要从百姓中挑选。
这些人都是青壮年,他们去投军,土地的耕种效率也会变低……
种种因素结合起来,最终得出的结论是:
军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是最好的,这个数字最多最多也只能提高到百分之二,再多,百姓就很难负担,只能节衣缩食。
而且除了裴家军以外,很多霸主手下的军户并不那么守规矩,抢夺百姓财物也是常有的事。
这样的人越多,老百姓就越凄苦。
而现在,大梁战争频发,大多数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强抓去投了军。
以至于裴戎每每计算,都暗自心惊。
因为包括云城在内,大梁投军的人,竟然占了五分之一之多!
有的地方老弱病残几乎都死了,投军的人口甚至能占三分之一!
其实都不必有什么天灾,光是这么多张嘴,就能让老百姓食不果腹。
裴戎不敢想象,要是没有南乔定期投放粮食,他麾下的城池要怎么经营下去。
至少在秋收之前,他是束手无策的。
即便是秋收之后,也是靠着南乔送过来的良种,才能产出足够的粮食养活城里的人。
若还是种大梁本土的粮食,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这一点的。
因为大梁本土的种子和落后的耕种水平,一亩地也只产一百多斤粮食。
而南乔提供的种子,亩产却是五百多斤。
裴戎靠着这一点,才能勉强养活领土上的子民。
其他地方的百姓有多水深火热,委实是不能细想。
所以按照裴戎的设想,随着占领的城池越来越多,他是想让一部分老兵领了安家置业的钱粮,回归平静生活的。
毕竟他收复的土地越多,大梁安定的地方就越多。
与其养那么多兵,不如多培养精锐。
若是军中都是一能当十的练家子,也就不必需要那么多人投军了。
百姓安居乐业的越多,国库也就越充盈。
大梁就能逐渐恢复过去的繁华。
裴戎的目的本就不是称王称霸,他虽然能征善战,却并不喜欢战争。
对于他来说,大梁越安定越好。
但大梁的安定并不能只靠内部,还要靠外部。
外族的支持也很重要。
裴戎想到这,对使臣说道:“如今大梁与邻近几国的势力错综复杂,局势瞬息万变。近年来又天灾频发,不可预料。这种时候,有个守望相助的朋友,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”
使臣听出了裴戎的话外之音,说道:“将军说得在理,我们首领也是一样的想法,要不然也不会派在下过来了。”
“话虽如此,但口说无凭。这几天,我接到探子的密信,居然听说襄王捏造谣言,四处宣扬我云城有一处泉眼,甚至还以此为诱饵,诓骗了西羌不少首领,约定共同攻打云城。不知使者可听说过此事?”
裴戎几句话,把使者说得冷汗都下来了。
没想到裴将军这么手眼通天,连这些都知道!
使者顿时有种被裴戎看透的感觉,六神无主地愣了一会儿,才终于说道:“既然将军什么都知道,在下也就不再隐瞒了。西羌如今分了三派,一派主战,一派主和,一派则是观望的墙头草。在下所效忠的,正是主和派。我们首领不愿意与将军为敌,又恐遭主战派排挤,才派在下过来,探探将军的态度。”
裴戎这才仿佛恍然大悟似的,叹了口气,说道:“原来如此,今日下属来报,说西羌有使者前来,我便觉得稀奇。如今看来,果然是事出有因。”
“望将军海涵,在下毕竟出身西羌,之前不知将军是否当真愿意鼎力相助,若贸然说了,回去叫主战派的人知道了,必定要大做文章。在下的名节事小,若连累了首领,就是天大的罪过了。”
正当使臣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,一个传信兵跑了过来。
“报!将军,卑职在瞭望塔以望远镜看到襄王率领大军往云城这边来了!不出半个时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