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皇魏钰小说全文免费阅读-魏皇魏钰最新小说全文阅读
等感激铭记还来不及,哪儿就能轻易忘记啊,就是苦了其他大人的,都没这么受殿下信重的机会。”
说罢,齐惕守又瞥了眼他一眼,就怕魏钰瞧不出他的意思一般。
魏钰:……
“呵。”
魏钰没忍住乐了,“齐大人,你这是生怕其他人没吃过你们吃过的苦啊,还一月一考核,就算我肯,陛下也不肯呐。”
官员哪儿有这么闲的,一月一考核,别到时候官员关注点都在考核上去了,都不能好好干实事了。
被说穿,齐惕守也不心虚,反倒很是惆怅地叹了口气,“哎,凭何当初户部得学那么多,其他人就不用?想当初老臣为了争第一,可是日日看书到三更呢。”
这话说得很真心实意,隐隐还带着点幽怨。
罪魁祸首魏钰半点不心虚,反倒还笑了起来,就跟对方暗地里指责的不是他一样。
“哎呦齐大人,你说如今户部上下优秀吧?这户部如今能有这般优越的成绩是从何而来?是不是得跟当初你们户部上下认真学习有关?这就是你们劳动所得啊!”
魏钰冲他一眨眼,“你再看看其他几部的,其他几部的尚书是不是不如你?他们底下的人一个个是不是不如你手下的?这说明什么?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啊。”
齐惕守思考了两秒,最后觉得贤王说得也对,不过他还是挣扎了下。
“真不能改一月一考核了?”
迎着齐大人眼巴巴期待的小眼神,魏钰也认真想了一秒,最后残忍摇头。
“真不能改了。”
齐惕守眼中的光暗下去了。
他退回去,面无波澜地望着远处,再没了世俗的欲望。
魏钰忍不住笑tຊ道:“齐大人别失望啊,这考核又不是好考的,所有官员都得再学一遍考公务员的书,不同的部门,还能考各自部门的相关知识呢,哪儿就那么轻松了。”
各部门的相关知识……
齐惕守眉头动动,突然就轻松起来。
户部有经济学的书,而他们早就学了,但其他部门却还没有过呢!
齐惕守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,“殿下说的是,是臣失礼了,既如此,那臣还是好好回去,继续看书学习吧,必定不能辜负殿下信重才是啊。”
魏钰伸手相送,“齐大人走好啊。”
果然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。
第530章 四方
青州内黄郡,最靠近南苗某小镇内,一七八人的小队刚刚进城。
一行人衣裳破烂陈旧,不少地方都有针缝过的痕迹,而那些针缝痕迹歪七扭八的,显然缝的人不是熟手。
虽然穿得破烂,但一个个身上带有的那股凛然彪悍的气息,还是叫沿途的百姓不敢轻易招惹,自发远离。
这行人就是刚从南苗回来的灰卫使护卫们。
带队的是甲六一。
为什么不是乙十三,问就是乙十三还待在南苗,督促当地人在开垦荒地,修路建房种菜呢。
是的,阔别两年之久,去南苗找一年三熟沃土的乙十三已经找到了地方。
虽说地方离大魏有些远,要将大魏的地盘扩到那里不容易,但这毫不影响乙十三先带着当地人发家致富,自行修路靠近大魏。
单一方努力算什么,双向奔赴才是最棒的啊!
只能说南苗人大部分都单纯好骗,只要能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,叫他们干嘛就能干嘛。
反正也没国家概念,都是寨子与寨子间,那用好生活叫他们哄成大魏人,这操作不要太简单。
至少在乙十三眼里,这事是毫无难度的,只看他才了四个月就收服一寨子为他所用就能知道。
也正是因为乙十三要在南苗继续带领一众当地人发家致富,所以回来传信息的人就落到了甲六一头上。
甲六一是花了两个月才从当地回到大魏的。
而一入城,一群在南苗遭了老大罪的护卫们就受不住了。
“这个饼好香,借我银子!”
“我要吃面,借银子。”
“肉香,红烧肉的香味,甲六一,借我银子!”
一群在南苗就没有吃过好东西的护卫们馋了,真情实意地馋到流泪。
甲六一也想吃,但面对着全队人的嗷嗷借银,他只有俩字回答。
“没钱。”
借宿的钱都还是找乙十三拿的呢,这群人当初出门怎么就不带银子的??
不远处有人在吆喝。
“发糖了发糖了,我家少东家考上医学院,东家发糖了啊——”
嗯?
发糖?!
一群穷嗖嗖的护卫耳朵贼尖,从前不屑参与的,这会儿一听有人发糖,二话没说全都挤了过去。
免费的糖,他们得拿。
都好久没吃过甜的了呢!!
-
宜州,边城。
靠近城门处,有一锦衣公子哥儿正坐在一棚子里,翘着腿吃着点心,他周围护满了小厮。
有衣衫褴褛者刚入城门,还未带有所行动,棚子外站着的小厮就开始吆喝。
“招人做工啊——有户籍者一日三十文,包食宿,没有户籍的,免费带人去官府登记……”
这样的吆喝声隔会儿就会响起,城中的人早有习惯,听到后连个眼尾都不扫的,也就刚进城的,听后还会一惊一乍。
总会有走投无路的人听到吆喝声后心动,然后过来,小心询问真假,得到小厮们详细的解答后,再欣喜若狂。
这样的画面,在棚子前已经出现过无数次了。
时不时的,就会有不明白的人问城中人,“那坐在棚里的公子是何人?他为何要这般做?”
每到这时,城中人就回他们。
“那公子啊,是从京都来的,国子监祭酒家的常公子,原来是来咱们宜州养鹅的,可结果听说咱们边城流民多后,体恤咱们不易,便自发要为朝廷分忧呢,是个大好人。”
-
湖州。
这个大商贾汇集的地方,原本还算风平浪静,但在半年多前来了两个年轻人后,大商贾们便各个都开始昏头了。
年轻人们相貌堂堂,能说会道,从京都而来怀揣巨财,只为找志同道合之人一道出海赚钱。
消息一被放出,早有意向的大商贾们便纷纷登门商讨。
然后,不过两月,人选确定,计划制好,各人各方开始为出海做准备。
而谁来做领头人,大商贾们甚至连竞争都未有,便纷纷让给了那两位年轻人来决定。
堪称昏庸。
为什么不争呢?
因为大商贾们有脑子。
从京都而来,怀揣巨财,多智近妖,身边护卫秩序严密,大张旗鼓要筹办船队,连报纸都有宣扬,试问这样的人背后若跟朝廷不挂钩,那还有什么挂钩的?
在所有人都还不敢身先士卒的情况下,既然人家能光明正大带着他们发财,那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