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分享网

励志美文 美文故事 精品美文 句子大全 经典语录 精选摘抄 故事小说 综合资讯 人生感悟

楚澈楚蓁(楚澈楚蓁小说)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楚澈楚蓁楚澈楚蓁小说下载_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(楚澈楚蓁)

时间: 2024-02-06 16:31:09  热度: 51℃ 
点击全文阅读

  他侧耳倾听许久,才确定门外是有人在敲门,他抹了一把脸上的冷汗,心中嘟哝着谁大半夜的敲门?吓死人了!他披衣提灯而出,在看清敲门者容貌的时候,他又是一激灵。

  这位不是太子身边最信任的大太监荣小喜吗?荣小喜和陈小福是同辈人,两人几乎是同时晋升为大太监的,只是一个伺候皇帝、一个伺候皇后。

  先皇后去世前,将荣小喜派到了太子身边伺候,他是太子最信任的人,别说他现在露着脸,他就是披着罩衫,把脸都遮住,杨家门房们也能凭借他身形认出他。

  门房也不急着跟荣小喜见礼,他立刻打开半扇门,让荣小喜和他身后披着斗篷的人都进来,他再关上大门,而后给两人磕头请安,“荣爷爷你怎么来了?”

  荣小喜过年都要五十了,头发胡须已经全白了,他生得富态,一张脸圆圆的,总是带着讨喜的笑容,这会面对门房,他说话依然柔声细语,“杨侍郎安睡了吗?”

  门房说:“荣爷爷,这会大门都落锁了,您同贵人在这里稍候,我去叫大总管。”

  门房聪明的没多问荣小喜身后人是谁,他连荣小喜的身形都能认出来,如何认不出他身后的人的身影?

  只是贵人既然没露面,就说明他不想见人,门房自然不会主动说破,他还想留着自家小命继续看门。

  荣小喜点点头,“你去吧。”

  门房一溜烟地走了,荣小喜转身恭声问:“郎君可要歇息一会?”门房走前,搬出一张贵客专用的椅子。

  太子蹙眉看着那张椅子,看着很干净,可谁知道有多少人坐过?他摆手道:“没那么娇气。”

  这还是他第一次深夜出门,即便杨府内院挂满了灯笼,依然难掩深夜的凄冷,他不由打了一个寒噤,低声问荣小喜:“阿喜,你确定人手都安排好了吗?”

  荣小喜点头说:“郎君放心,我都安排好了。”这是太子第一次深夜外出,还是瞒着天和帝行事,荣小喜自然会安排妥帖。

  要是在以前,荣小喜不会让太子违背天和帝的命令,太子没了母亲,能仰仗的唯有父亲,他本身又没有脱颖而出的才华,想要稳住太子之位,唯有靠听话和不争。

  可现在随着齐王虎视眈眈,荣小喜也有点坐不住了,他不担心齐王,这位也天资寻常,若不是郑家会作秀,他也不会有这么好名声。

  不过他名声再好也是对外,只要陛下一日不动换太子的心思,太子地位就稳如泰山。可谁能想到杨家会闹这么大漏子,而太子居然会如此应对?

  这就不得不让荣小喜担心了,齐王平庸,郑皇后和郑家可不平庸,如果陛下厌弃了太子,郑家总有法子废太子的,所以他一定要在这件事广为人知前,将伤害降到最低。

  杨温都已经睡下了,是被管家叫醒的,听说荣小喜来了,他一下睡意全无,一面让管家伺候自己起身,一面问:“是他一个人过来的?”

  管家低声说:“不是,荣爷爷身边还有一个蒙着脸的贵人。”

  杨温闻言顿时急了,连鞋子都没来得及换,直接跑出去迎接贵人,看到站在花园里的太子时,他微微倒吸一口凉气,“老臣拜见太子。”

  “岳父无须多礼。”太子对杨家人向来很和善,他上前扶起杨温,“深夜上门叨扰,是孤的不是。”不提天和帝诸子们的才智,面对愿意尊敬的人,他们的教养都不错。

  杨温领着太子进入自己内书房,同时杨家大郎君杨秀也被管家喊起来了,他亲自给太子奉茶,杨温待太子上座后,才拱手问:“不知太子前来所谓何事?”

  太子神色微沉,“岳父你可知宁远县闹蝗灾?”

  杨温和杨秀面面相觑,两人不明白太子为何会知道这事?杨温硬着头皮说:“老臣知道这事。”

  杨温也不是傻子,太子既然点明了这事,显然是知道这事,太子虽上朝多年,可因天和帝不让他管事,他对政事还比不上臣子熟悉。

  连他都知道这事,显然天和帝也知道这事,杨温顿时吓出一身冷汗,难道宁远县又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?不是让柳诚那小子把人都锁在宁远县吗?他怎么又让人出来了?

  太子见杨温、杨秀一脸心虚,气不打一处来,“菜市口地上成县那些官员的血才洗干净,你们就敢欺君?不知死活!”

  太子又气又急,这对父子敢如此胆大,显然是仗着有自己!他们怎么不想自己如履薄冰,在东宫艰难度日?

第二百六十六章储位之争(三)

  “殿下恕罪!”杨温立刻跪在太子面前请罪,“老臣当初是想陛下为国事殚精竭虑,日理万机,这等小事就不要让他费心了,才柳诚瞒下此事。

  老臣当初也派人去当地看了,当地说是受了蝗灾,可也只是一期小麦受损,当地已有十余年风调雨顺,县内粮库充盈,足以够一县百姓吃喝。”

  杨温这话要是给楚蓁听到,她肯定嗤之以鼻,十多年风调雨顺,对大地主来说是好事,这代表他们地里收益极高。

  可对大部分佃户和小地主来说未必是福气,风调雨顺就代表粮食多,就像《多收了三五斗》里写的,粮食多了,对大部分平民百姓反而不利。

  加上各项苛捐杂税,宁远县的百姓日子恐怕苦不堪言。加上现在的蝗灾,难怪县内百姓要大逃亡了,留着也是没命。

  然而对太子来说,杨温的话成功安抚了他,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十多年风调雨顺,那些百姓家中肯定是有余粮的。

  至于苛捐杂税这一项,对太子而言是不存在的,倒不是说他不识疾苦,而是大梁历代皇帝都爱民如子,税收定得很低。

  对于太子这种高高在上的天潢贵胄而言,他以为普通民众只交朝廷的税,他并不知道大部分没田地的佃户往往要受四五层剥削。

  朝廷的税收是一项;当地官员的税收是一项;租给他们田地的税收是一项;甚至连村里的里长、来税收的官吏都是一项。

  这不能说太子愚蠢,而是大部分皇子、不干实事的官员都是如此,国朝历代都是皇权不下乡野,皇权管官员、官员管百姓。

  很多皇帝如果不是为君多年,或者是有人给他说透,他都不知道这些。甚至连杨温都是如此,不然他怎么敢顶风作案?

  杨温是世家子,其父历经三朝的老臣,曾任尚书令,天和帝的左膀右臂,以清廉著称,杨温是他独子。

  天和帝为太子挑选太子妃时,杨温的父亲尚在人世,是以他的嫡长孙女才有资格选为太子妃。

  而杨温却是跟陆廉是齐名的两大败家子,没有能继承其父的衣钵,只不过杨温是真无能,陆廉是因为脾气太臭,被父亲责令不许入朝。

  宁远县爆发蝗灾时,杨温和柳诚都派人调查了当地情况,两人听说之前十多年都风调雨顺,两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次灾难不重,为了柳诚将来的考评,他们将这事隐瞒了下去。

  柳诚也是典型的世家子,他虽出仕,但以办实事为耻,他当县令这段时间大部分都在风花雪月中度过,所有的实务都是交给底下寒门官吏处置的,他只当自己的谪仙人即可。

  也正是这对翁婿的糊涂,才让宁远县的蝗灾一发不可收拾,那些连树皮草根都吃光,地里连土都刮低了一层的宁远县灾民,实在饿得受不了了,才冒着生命危险往京城逃难了。

  这些杨温不知道,柳诚更不知道,他还沉迷在道经中不可自拔,对县内蝗灾他除了让底下官吏去处置外,他唯一做的就是这些天饮食稍稍简洁了些。

  以往他非稻饭不用、非乳豕不食,这些天他午食改成了栗米和羊羹。

  稻饭就是水稻,华夏自古稻米就都不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粮食,尤其是在稻米产量很低的北方,这种情况到了近代都是如此。

  而此时稻饭更是只有少量顶级勋贵才能吃得起,大部分普通官员饭食以栗米,也就是小米为主。

  而乳豕就是乳猪,这会阉猪技术还没有推广,猪身上有一股骚臭味,只有最底层的人家才会食用猪肉,贵族一般都以羊肉为主。

  但有一种猪是例外,就是乳猪,刚出生的小乳猪以人乳喂养一月后再宰杀,这是豪奢人家常用的食物。

  柳诚身为大世家的世家子,自然是自幼习惯食稻米

猜你喜欢

推荐